今若要反本归原而论,须知:由清中叶之公羊家下来至今,只从社会政治上之建制立法的观点看孔子,已是只偏重孔子之外王之学之一面。
但是陶渊明诗有野外罕人事,游好在六经、先师有遗训,忧道不忧贫之句。孔子中年后,流亡异国,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说其垂老温温无所试,乃归鲁。
譬如在汉代,孔子之地位之提高,便应追溯在纬书中所传之孔子。孔子自然是儒家的宗师,但孔子未自标为儒家。一九七四年三月 进入专题: 孔子 。至于民国创建,本是依于孔子之夷夏之辨,以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,而终于五族共和。《沦语》之记孔子之言行者,乃在传记中,只扬雄作法言拟沦语,见其对《论语》之重视。
在乾嘉时有章学诚治史学,以中国古代之学,集大成者为周公。韩愈之辟佛老,其义理境界并不高。在司马迁、刘勰与晋唐文学家心目中,孔子是史学与文学之本源。
但我们不能忽略在魏晋玄学家,如何晏、王弼、郭象等,虽讲老庄之学,但同以孔子为圣人的标准。佛道二教,互视为异端邪说。至于在宋明之亡之殉难的节义之士,如文天祥、东林之士等心目中,则孔子更是一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的至圣先师。亦有空前的史家,如司马迁、班固等之降生。
故《淮南子要略》谓墨子乃初学儒者之业,受孔子之术。而外篇中如《秋水》、《寓言》、《达生》、《田子方》等数篇,亦皆有尊崇孔子之语。
但佛学在印度初起时,乃是反对印度传统之宗教文化者,后亦终为印度人所排斥。本来淡义理之玄学,即是一种哲学。他为诗但觉高歌泣鬼神,知焉饿死填沟壑,而志在学孔子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。最后即转成东林之士刘蕺山等,铁肩担道义,而大雄无畏之杀身成仁,舍生取义的精神。
陶、杜是直接有契于孔子之人格中之淳厚的心情,而承孔子。故说孔子之地位,乃由政治上之统治者之尊崇而致,乃倒果为因,一无是处。今人若觉《论语》所记孔子之言,过于简淡,不得孔子之旨者,正宜先看此诸书。然佛教到中国,对中国之学术文化之传统,初却并未取一味反对、贬斥的态度。
如就《庄子》内篇而言,则如《人间世》、《德充符》、《大宗师》诸篇,对孔子与其弟子颜渊等之人格、德行之境界,皆倍加称道。此说乃由清末至民国初年而逐渐形成,到处流行。
你应当先试去想,在中国之一一历史之人物心目中之孔子是什么,才能逐渐了解孔子。他们称孔子为圣人,亦正因孔子有无为而治之说。
此非孔子白封为伟大的圣人。孔子作《春秋》而天雨粟,鬼夜哭。七、结论及余论:孔子与中国文化生命之一体性今再总结上文所说。故对此玄学家之谈玄,后如范宁等,虽视之为清谈误国。孔子与中国之历史文化,亦以万缕千丝,密密绵绵,以相连接,如血肉之不可分,以形成一整个之中华民族之文化生命。此文学批评家,可以作《文心雕龙》的刘勰为例。
其感遇诗三十八首,乃言志之作,而最后一首,则始于仲尼探元化,幽鸿顺阳和之句,以自见其志之所归。首先我们可说就历代帝王之好学者而论,则清初之康熙、雍正至乾隆诸帝,很可能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好学者,亦较能推尊孔子之教于佛道之教之上者。
这种流行的一般说法,亦似有若干证据,加以支持。更不敢如宋明学者之自信圣人为人人可学,孔子人人可学,个个人心有仲尼了。
又因孔子之道在客观外在的文献中,而孔子只是二千年前之一远古之圣人。孔子自谓空空如也,予欲无言,自喻如天何言哉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。
阴阳家及董仲舒之说,皆承此而来。有以孔子与墨子并立,为儒、墨两学派者。但《论语》亦记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?亦有人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称孔子。在魏晋玄学家,与佛道二家之心目中,孔子亦同是圣贤。
所以在其《序志》中,自谓在齿逾立,夜梦执丹漆之礼器,随仲尼而南行。最尊崇孔子之司马迁,为李陵事,向汉帝抗议,受腐刑。
三、晚周、秦、汉之儒学,汉代之纬学、史学,与孔子地位之进一步的形成由孔子之弟子施教四方,孔子为当时人所共推尊,故由晚周至秦,而宗孔子之学者,仍相继不断。此原当是孔子之民族思想、文化思想,一齐伸展光大之千载一时之期。
此渚书皆规模弘远,气象阔大,内容充实而有光辉。君无道,则人民得而诛之。
此亦如基督教初兴起于西方时,乃对犹太教叛逆,与希腊罗马之宗教与哲学及回教思想,初皆互相斗争。遂或沿康、廖之以六经皆孔子托古改制之著,无异孔子所伪造,更一味疑古,以孔子所承之古代文化,皆不足信者。儒家中有孟子、荀子等,而无孔子。此即证明董仲舒及贤良文学之士所代表之儒家思想,与汉帝及政治上居高位者之法家思想,正处于一对反的地位。
在曾国藩、罗泽南心目中所要保卫之孔子之教,无宁是重在孔子所传之伦理与文教。孙中山先生亦重孔子《礼运·大同篇》中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。
诗书亦何罪?一朝成灰尘的诗,亦证明其心中所最怀念的历史人物是孔子,最慨叹的,是暴秦之焚孔子的《诗》、《书》。我们亦不能再说晏婴是墨家、管仲是法家。
在儒家思想,兼有维持君臣名分、禅让、革命三者。亦可以加以容许,加以欣赏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前度刘郎网 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